7月1日上午,《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》签署。这意味着:惠州将加入世界级湾区城市群!
11座城、6600万人……
这里是中国开放型经济的新门户
是中国最国际化、市场化的科创中心
是全球金融中心
不止是政经焦点
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天堂
……
11个城市
(香港、澳门以及广州、佛山、肇庆、
深圳、东莞、惠州、珠海、中山、江门)
6600万人口,将使粤港澳地区形成一个比肩
纽约、旧金山、东京三大世界级湾区的城市群。
7月3日晚,国家发改委网站正式公布了《框架协议》全文。
一图get大湾区建设亮点↓↓↓
今年全国“两会”,“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”就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,粤港澳大湾区由此进入国家“顶层设计”。戳文字链接可查看“惠州新闻”先前相关内容推送➽ 惠州收到“大礼包”!粤港澳大湾区写入《政府工作报告》!
这意味着,包括惠州在内的珠三角核心区的11个城市,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。与纽约、旧金山、东京等世界三大湾区相比,粤港澳大湾区不缺创新城,不缺制造城。而在珠三角腹地,惠州以其临港、近海,靠近深圳,拥有山河海湖资源的优势,正谋划符合自身定位优势的发展路径:这座城市是唯一的,将“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”作为发展目标,将“山水”作为城市发展的最大王牌。
盘点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不同特点,我们可以看到,在湾区中,香港、广州科研实力雄厚,深圳是全国的科创中心。这些城市的优势最终都需要依托制造业来对科研成果进行转化。
近20年来,惠港两地交流也越来越频繁,两地在经贸、科技、人才等多个领域展开了富有成效的合作。尤其是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背景下,惠港两地合作更为紧密。
香港+惠州
统计数据显示,2016年,全市新签港资直接投资项目112宗,合同利用港资直接投资额10.95亿美元、实际利用港资直接投资额6.82亿美元,分别占全市新签外资项目、合同利用外资、实际利用外资的72.7%、51.3%、59.7%。据悉,去年平均每3天,就有1宗港资项目签约落户惠州。
放眼粤港澳大湾区,如今的惠州,正日益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、集聚科技成果的“洼地”、科技成果交易的品牌高地,惠港合作的空间愈加广阔。
深圳+惠州 8条轨道交通实现对接 同属粤港澳大湾区,大湾区的建设为两地带来重大发展机遇。两市将推进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,单单在轨道交通方面,有8条轨道交通实现对接,分别是两条高铁、一条城轨和五条地铁。高铁方面,厦深铁路已经通车,目前推进捷运化运营,赣深高铁预计9月份全面动工;深惠城际轨道形成了初步线路方案;还有深圳地铁8、14、16、19和21号线延伸线路的对接等,通过轨道交通对接,实现同城化。 两市将加强科技创新对接。深圳高校、研究机构、企业研发中心众多,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2016年就超过了8000家,创新能力超强;而惠州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、发展平台和发展空间。借助深圳创新资源外溢,双方将探索“深圳研发、惠州孵化”“深圳孵化、惠州转化”等科技创新合作模式,实现互利共赢发展。 在产业合作方面,惠州提出着力打造“两带”,一条是依托惠州东南部滨海资源和产业基础,加强与深圳市的对接合作,打造百里国际滨海旅游长廊和百里临港工业带,形成百里滨海现代产业带;另一条是充分发挥赣深高铁连通深惠等市的纽带作用,打造百里高铁创新产业带。
那么接下来,惠州将如何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,全面融入“大湾区时代”,看看专家是怎么说的?▼▼▼
“湾区发展,就包括城市联动式发展,惠州实际上已经有对接深圳、海绵计划等一系列实施方案。”市政协委员、惠州学院珠三角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胡瑞卿认为,要破解城市突破发展的新命题,关键要在与广州、深圳等珠三角城市的互动中,强化自身的优势与实力,积极主动地加入与周边城市的竞争与合作中。
而湾区有一个特点是创新,深圳创新资源优厚,惠州要利用好,要列出产业配套“清单”,比如惠州拥有中海炼油、中海壳牌等著名项目,但目前精细化工依然是我市石化产业发展的“短板”,因此,在大亚湾区可吸纳深圳精细化产业,不断拓展和提升我市石化中下游产业链,做强精细化工产业,与深圳共建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。
此外,惠州提出要打造手机之都,“惠州有这个条件,和手机相关的外贸交易和出口量很大,但目前主要是在中低端,高端技术如手机芯片这块还没有,目前国内只有华为和小米有。”有关专家建议惠州企业比如TCL可以加快在这方面的研发。
著名湾区旧金山湾区拥有高科技事业云集的硅谷,日前,广东提出要把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打造为广东“硅谷”,对此,有专家认为,要把潼湖打造成“硅谷”,必须要推动各类要素向园区集聚,有一些创新性和重大成果的应用,并想办法从本土培育出一些高新研发企业,或引进高新研发企业进驻潼湖。
有专家建议,对于惠州来说,中科院“两所两装置”的落户,为惠州创新驱动注入强大动力。“‘两所两装置’是一个产业,这个产业做大了会不得了。”惠州应尽可能争取省里乃至国家的支持,大力发展“两所两装置”。
开放是湾区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泉,湾区的开放性也对区域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。有专家表示,海洋也是湾区的主要特色之一,惠州应该利用好这一优势。建议惠州可以充分发挥“近海临港”的区位优势,加快推进海港建设,打造港口腹地的良好承接平台,重点引进海洋工程装备、智能制造装备、节能环保装备、新能源装备等项目,积极引进适合港口运输、大进大出的临港加工产业项目,进一步提高临港工业的比重。
另一方面,可以依托滨海资源优势,积极承接滨海旅游产业,推进滨海游艇、邮轮停靠点建设,利用我市独特的滨海资源,差异化开发海岛观光、滨海游艇、海岛度假等集休闲、度假、娱乐于一体的新型旅游项目。
放眼粤港澳大湾区,
如今的惠州,
正日益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、
集聚科技成果的“洼地”、
科技成果交易的品牌高地,
惠港合作的空间愈加广阔。
新的机遇下,
惠州美好蓝图已徐徐展现,
现在唯一剩下的就是,
撸起袖子加油干吧!
以下为《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》全文:
内容来源:惠州发布综合整理自新华社、南方日报、南方+客户端、今日惠州网、惠州日报、东江时报、惠州新闻等
本文旨在分享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